首页 > 实时讯息 >

第七届(TALMY)认知语义学国际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6:13:00    

5月10-11日,“第七届(TALMY)认知语义学国际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隆重举行。这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期刊Cognitive Semantics主办、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的国际学术盛会,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瑞士等6个国家当今认知语义学的顶尖专家及200余位学者,围绕“跨学科视野下语言与认知研究”主题展开深度研讨。

开幕式由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党委书记王玉珍主持。会议主办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福印教授高度评价Leonard Talmy认知语义学理论对当代语言学的深远影响。河南大学副校长张立新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会议搭建的跨学科交流平台代表了当今认知语义学的最前沿探究。

会议期间,九场主旨报告亮点纷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Leonard Talmy教授提出语言单位组合的普遍性规律;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基于眼跳实验证据,探讨了汉语双及物构式理解与隐性方向心智模拟的关联性;河南大学牛保义教授借鉴中国“事”哲学,对奥斯汀施为句“做事说”提出挑战和新见;广西大学严辰松教授剖析了汉语动结式述谓结构动词V1和V2的语义搭配关系;西班牙拉里奥哈大学Francisco Ibáñez教授阐释了低调陈述的跨域映射观;瑞士纳沙泰尔大学Martin Hilpert教授将力动态理论的解释力从词汇拓展到句法层面;杭州师范大学杨大然教授从状态变化类和运动类两个类型宏事件的形成过程考察了语言生成机制的演化规律;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阐释了构式形式与意义互为依存、相互匹配的关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福印教授基于复合趋向补语“过来”的宏事件历时研究,提出趋向补语家族的单向演化假说。

十个平行论坛中,200余名学者围绕认知语义学与时空范畴、构式语法、语言对比、话语分析、语料库与神经加工等分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研讨会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理论层面,深化了认知语义学与神经语言学的交叉研究;方法论层面,创新性地引入多模态语料分析技术;应用层面,则为语言教学、机器翻译等实践领域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大家纷纷提出,认知语义学的发展需进一步突破学科壁垒,构建更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加强汉语本体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建设。

闭幕式上,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璟慧总结指出,过往三十年,河南大学在认知语言学研究领域持续不辍的深耕探研,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认知语言学者如徐盛桓、张克定、刘辰诞、牛保义、杨朝军、姜玲、周瑞敏、李香玲、梅冰、王晓伟、孙文统、李淑静、张珂、任凤梅、王鑫、马应聪、俞琳、申少帅、孙李英、刘倩、陈晶晶、杨丽梅、李恬、赵丹、张梦杰、张静苑等,传承有序、接连不断,如璀璨的星群,始终闪耀在认知语言学界的天空。能有幸承办此次国内外顶尖专家云集的国际会议,就是对河南大学认知语言学研究传统和团队的高度认可。

展望未来,河南大学将在建设“双一流”的大背景下,以自信、拼搏、开放、创新的姿态,始终仰望星空、追求不止,为打造“全球河大”品牌、加强人文交流与国际传播、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贡献更多力量。(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 史宝银 齐馨 | 陈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