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东坡区:专家“智囊团”精准赋能 打造产业升级新范式
【来源:四川省人社厅_省内动态】
为加强区域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东坡区主动作为,积极对接省人社厅、省专家服务中心,开展“智兴天府专家行”走进东坡活动,邀请多领域专家到东坡区开展技术指导、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在农业、医疗、文旅、食品产业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对接需求,技术赋能筑根基。一是靶向施策,需求精准锚定。建立“需求清单+专家匹配”机制,动态追踪项目主体技术痛点,实现“一业一策”精准帮扶。针对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问题,邀请四川农业大学陈德芳教授到东坡区与当地养殖户深入交流,提出专业建议,提升眉山稻虾综合养殖户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邀请四川轻化工大学郑志勤教授为种植业主开展小麦田间管理技术培训,培训种植户60余人次,助力眉山小麦种植产业提质增效。二是按需赋能,资源精准配置。针对水稻种植户需求,定向推送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包,加强与天津大学四川创新研究院王卫红教授紧密合作,积极推动水稻绿色低碳生产技术在眉山的落地应用,在东坡区建成新品种粳稻引种示范基地60亩、污染土壤修复增产示范基地50亩,目前正打造绿色低碳稻米示范田1000亩。三是需求牵引,资源精准供给。聚焦企业需求,在眉山中国泡菜城召开预制菜产业研讨座谈会,丁捷教授与老坛子、惠通等企业代表围绕预制菜产业升级展开“一对一”研讨,就研发、销售等企业痛点难点提出相关建议,目前,相关企业已启动技术合作与市场调研,力争年内实现产品迭代与出口突破。
多维联动合作,资源下沉强服务。一是政专携手促共进,文旅驱动兴乡村。围绕城乡融合、乡村旅游发展痛点,李嘉、甘娜两位专家赴永丰村开展实地调研,提出“文化品牌塑造”“农业景观提升”等建议。政府将联合专家团队编制专项规划,推动文旅产业从“传统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通过文化挖掘、景观优化等举措激活乡村经济,助力永丰村打造城乡融合典范。二是企专携手破藩篱,科技添翼促振兴。政府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推动王卫红教授团队与四川菜蓝子生态农业集团共建微藻种质资源创制中心与农田土壤修复中心。专家团队聚焦“种质改良+土壤修复”双核心,研发新型生物制剂与修复技术,为成眉地区耕地健康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农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三是院专联袂固根本,医研协作利民生。眉山市中医医院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张艺、孟宪丽教授团队开展中医药制剂科研深度合作,围绕项目选题、标书撰写、实验优化等环节提供系统性指导,提升制剂研发能力。同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胡成功教授通过“驻点+云端”双模式,开展重症医学教学指导,累计培训基层医护人员36人次,开通绿色诊疗通道4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重症救治水平。
长效夯实保障,专家协同促共赢。一是高位统筹强部署,机制创新明路径。将“智兴天府专家行”活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创新构建“1+5+4”工作机制(即1套顶层设计、5大核心项目、4项保障措施),锚定“引才、引智、引技”目标,明确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医疗保障四大导向,建立“政府—项目单位—专家团”三方协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多方联动”的工作格局,为活动长效推进提供制度保障。二是项目引领聚合力,精准施策促提升。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卫生医疗四大领域,精心策划五大核心项目,通过“季度会商、季度通报”动态跟踪进度,实施“清单制+联系制+责任制”管理模式,每个项目配备1名负责人和1名联系人,确保责任到人、任务到岗。项目单位按需对接专家团队,科学制定服务计划,落实“一对一”联络人全程跟进,推动项目精准落地,实现“根基稳固、势能强劲、活力焕新、保障有力”四大提升目标。三是要素保障强支撑,协同联动见实效。强化资源统筹与要素保障,区财政按每个项目每年5万元标准落实专项经费,确保活动资金充足;建立“专家驻点+云端指导”双模式,推动智力资源下沉基层;搭建“项目单位—专家团”常态化沟通平台,通过定期座谈、实地调研、技术攻关等形式,促进供需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专家服务活动9次,解决技术难题3项,惠及企业、乡村、医疗机构112家,形成“智力驱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撰稿:刘洁 审核:郝乾江 责任编辑:刘倩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