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四大平台释放大湾区发展新活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0:09:00    

横琴大桥“二线”通道。南方日报记者 钱文攀 摄

广州港南沙二期码头。南方日报记者 苏韵桦 摄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航拍。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内的机器人表演。南方日报记者 鲁力 摄

日前,广东自贸试验区迎来挂牌十周年。作为广东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横琴、前海、南沙均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河套成为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的第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

从全国层面看,如果说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对外开放的先行先试示范区,那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14.5万亿元,比2018年增长约3.3万亿元,这标志着作为中国开放水平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这份成绩单,也离不开横琴、前海、南沙和河套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的发展。以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和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组合成的“3+1”合作平台,正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创造更多标志性经验。

●朱紫强 张玮 任燚 张秉仁 黄天儒

统筹:何山 李卓

横琴

与澳共舞 琴声澎湃

横琴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与澳门桥隧相连,最近处只有187米;距香港34海里,港珠澳大桥跨海而至。从边陲岛屿到开放前沿,横琴的发展不仅是空间格局的更新,更是体制机制的深化。

十年来,横琴自贸片区进出口取得亮眼成绩。据拱北海关统计,2015年4月至2025年3月,横琴自贸片区进出口总值达3006.5亿元,其中2024年进出口值为215亿元。

近年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通过“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的联动模式,推动澳门产业多元化发展。截至3月末,横琴合作区澳资经营主体7054户(含澳资企业6930户),同比增长13.8%。

紧扣“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的目标,横琴合作区以分线管理运作实施为抓手,持续优化通关监管、跨境金融管理、市场准入等重要领域,琴澳间要素流动越来越便捷高效。自2024年3月实施分线管理以来,横琴口岸出入境流量实现“双突破”:2770万人次旅客与297万辆次车辆通关,同比增幅达31%和33%,琴澳“同城生活圈”日渐成型。

以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为突破口,横琴合作区正有序衔接澳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多澳门居民选择在横琴生活、就业、创业。如今,在横琴合作区就业生活居住的澳门居民数量约达2万人,“澳门新街坊”入住超2500人。

展望未来,横琴合作区将全面前置与澳门的政策联动,确保琴澳一体化、要素流动、民生服务等领域的政策更加符合澳企澳人需求,进一步提升澳企澳人满意度;继续加大在政策、产业、机制、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为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创造更多条件,成为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实现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平台。

前海

规则对接 融合创新

今年初,新加坡星展银行增资近16亿元收购总部位于前海的深圳农村商业银行股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19.4%,累计投资金额超88亿元。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郑思祯说:“这里取消了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外资银行优先参与跨境理财通、本外币一体化账户等,拓宽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助力公司抢占市场先机,极具吸引力。”

从金融开放“试验田”逐渐成为跨境资金“自由港”,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已有436家金融机构入驻,持牌金融机构近150家,成为国内港资、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前海地区生产总值达3008.8亿元,增长8.6%;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增长7.4%;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882项,其中104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如今,前海实现“港人港税”“港资港法港仲裁”,26类港澳专业人士可在前海执业,累计注册港企近万家;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累计孵化的香港创业团队占比超过六成。前海还频繁举办高规格外事活动,成为外界感受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窗口之一。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前海在金融、法律、会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不断深化与香港的合作,推动两地专业服务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2025年1至3月,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新增外资企业502家,其中新增港资企业416家,同比增长89.1%。

展望未来,前海将联手香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版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继续发挥其在制度创新、产业集聚、人才吸引等方面优势,为深港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和空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成为引领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源。

南沙

面向世界 深化合作

日前,港籍律师赵志鹏首次以首席仲裁员身份,成功审结一起涉多人劳动争议案件。该案的圆满办结标志着港澳同胞正以更深程度和更广维度融入大湾区法治建设进程,为构建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兼具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平台叠加优势。

近年来,南沙累计推出997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支持大湾区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引领作用持续增强。2024年,南沙三大先行启动区新增注册企业2877家,增长89%,15%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税额超12.6亿元。

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2024年南沙战新产业占GDP比重增至37.8%。自动驾驶、半导体等重点企业营收增长显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9.3%。聚焦低空经济发展,4月24日,南沙组织开展“标准+”低空经济产业对接交流活动,以走访调研、产业交流、标准研制等形式,深化粤港澳三地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标准协同与合作。

在协同港澳方面,南沙落地20亿元木棉花湾区高校科创投资基金,15家港澳青创基地集聚1100多个项目,港澳居民享受“港医”“港药”“港险”等服务,并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和吸引力。

在面向世界方面,南沙港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广期所新增成交额11万亿元,获批“双Q”额度近250亿元。南沙还出台“青出于南”等政策,力争今年引进1万名大学生。

未来,南沙将继续深化与港澳合作,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充分发挥其在地理区位、产业基础、政策优势等方面的特点,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吸引更多国内外优质资源集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提供有力支撑。

河套

深港协同 共筑枢纽

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壤处,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

深圳市交投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专注于交通大数据平台打造的公司,业务覆盖智慧交通、低空经济、智能网联等应用场景。“依托河套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科研优势,公司计划在深港两地探索更多低空经济跨境服务场景。”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庄杰说。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明确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三大发展定位。2024年,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发展纲要》,实现深港战略协同。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是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最先引入的国家重大科研平台之一。去年,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发布“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深圳园区建立“四流三制”国际化科创机制,集聚38名海内外院士、超1.5万名科研人员,累计PCT专利申请量超1700件。以河套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为例,该平台孵化了20余款煤矿机器人产品,推动行业标准化和规范化。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合作平台,近年来河套开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3.02平方公里的河套深圳园区,承载着10个国家重大科研平台、10家香港高校科研机构、440余家科技企业、超1.5万名科研人员,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以科技创新为发展的核心动力河套合作区,正朝着“世界级科研枢纽”目标稳步迈进。

■链接

四大平台助推港澳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横琴、前海、南沙和河套四大平台均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均与港澳地区地缘相近。这四大平台问世,无不体现出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待。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该合作区承担着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新平台、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的新空间、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示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高地的使命。同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该合作区承担深化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推动金融、物流、专业服务等领域的开放创新的使命。

2022年6月,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明确将南沙打造为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枢纽,重点发展科技创新、航运物流、高端制造等领域。

2023年8月,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河套成为继横琴、前海、南沙之后的第四个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将聚焦深港科技创新协同,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合作平台。

从2021年至今,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平台设计呈现功能多元,各有侧重的思路。其中,横琴着眼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前海立足支持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南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河套重点突出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四大平台为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长期繁荣稳定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