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经济民生丨锁边之后——新疆加快巩固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成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22:00:00    

●《今日新疆》记者 龚利/文

3月,新疆五部门联合发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及2025年第1号总林长令摆上了新疆各级林草部门的案头,这份新疆推进“三北”工程攻坚战的纲领性文件,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2025年国土绿化工作的通知》相呼应,标志着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从“锁边”迈入“扩边”发展新阶段。

人与沙的角力是漫漫征途,锁边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今年,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一圈、两区、三线’为主战场,以‘扩边’为重点,进一步拓宽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自治区林草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副处长王刚介绍,计划全年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1194.01万亩,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844万亩。

锁边之后,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治沙成果,让绿色屏障更加持久稳固;如何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如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共赢……新疆在行动。

联防联治破壁垒

沙漠并非静止不动,它会随着风力、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持续地移动和扩展,如果仅对局部区域进行治理,周边的沙源仍会不断侵袭。

风沙无界,治理也需无界。“三北”工程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打破行政区域单打独斗的壁垒,以联防联治为重心,开展顶层设计。

“打破行政界限,建立联防联治机制,集中资源和力量统一规划和实施,是推进系统治理的必然要求,也提升了治理成效。”王刚说。

2024年10月21日,新疆、青海签订《青新荒漠化防治和“三北”重点生态治理工程联防联治合作框架协议》,建立青新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交界区域联防联治合作机制。

今年,新疆将启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综合治理,同步推进库姆塔格沙漠甘肃、青海交界区域的生态治理,用24个续建项目、14个新建项目、17个储备项目编织成更加严密的防护网。

面对治沙难题,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携手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2024年12月30日,位于玛纳斯县北五岔镇的石玛兵地融合5GW光伏防沙治沙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并成功并网发电。

作为新疆首个兵地融合光伏防沙治沙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89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约75亿千瓦时。

“项目建设分两期进行,一期项目的建成投产,不仅为我们构建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电力系统提供坚实支撑,也将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兵地融合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项目建设负责人杨宝起说。

今年,兵地跨区域联防联治,强化属地协作,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带巩固提升为重点,推进和田地区与兵团第十四师25.5万亩、岳普湖县与兵团第三师四十二团1.76万亩等锁边林草带兵地联防联治项目建设。

新疆以政策引导激发内生动力,鼓励群众参与防沙治沙。

和田地区创新“划地到村、收益到户、分红到户”模式,由村委会委托入股,承租给企业或合作社托管,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

和田县52岁的农民艾克木·买提克积极响应号召,自主申请治理沙地发展沙产业。他先后投入11万元,在阿和公路西侧群众治沙点位承包了50亩地,种植大果沙枣。“能治沙,还能增收,这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艾克木说。

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拓展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以改革让群众受益,能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防沙治沙工作当中。截至目前,和田地区已将50.13万亩土地划拨到830个村,参与群众45000余人。

科技织网锁黄沙

防沙治沙,科技是重要支撑。从种树种草到打草方格,再到铺架光伏电板,无不展现着治沙人的智慧,显示着科技的力量。“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将“治”沙与“用”沙相结合,将光伏治沙作为主要任务之一。

光伏如何治沙?

一句话概括就是: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被形象地称为在沙漠里“种太阳”。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中电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一个个光伏板被“种植”在沙漠中,通过吸收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光伏板下,由芦苇秆扎成的草方格如同棋盘铺向远方,每个1米×1米的方格内,嫩绿的梭梭苗正破土而出。

中电建沙雅县25万千瓦光伏产业园区技术人员在检查光伏板建设情况。朱晓飞/摄

“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中电建(沙雅)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杜思伟介绍,草方格不仅能减少沙尘流动,还能为梭梭苗提供生长保护。快速生长的梭梭苗又能以强大的根系,扎根沙土稳固沙地。

光伏板的另一个巧妙之处,在于利用阳光反哺大地。光伏板将阳光转化为电能,进而驱动电力滴灌系统,为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水分,植物大面积扎根生长又能进一步实现固沙改土,光、电、水、绿循环往复,构成了一个流动的能量场。

“光伏基地的地下水主要是苦咸水,不能直接饮用和浇灌植物,但是经过多级沉淀、过滤和纳米膜净化,苦咸水可以转化为适宜植物灌溉的水源。”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水管站站长黎雪峰说。

光伏治沙、光伏取水不仅破解了治沙用电用水难的问题,还大幅降低了电费成本。据统计,沙雅县以2000亩沙化土地为1个灌溉单元,配套建设55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1座,保障治沙造林面积6.3万亩,年均节省电费300余万元。

此外,越来越多地区应用起新方式、新设备,攻克了一个个防沙治沙难题——

在民丰县后河坝沙漠阻击区,当地借鉴“三北”工程成功经验,采取“草方格沙障+生物治沙”模式,先以草方格固沙,再栽种耐旱苗木,实现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与提升苗木成活率的多重功效,该模式已应用至治理后河坝外围区域12万亩。

民丰县的后河坝沙漠阻击区。朱晓飞/摄

在若羌县,当地联合新疆林科院共同探索“间隔治沙”,将草方格地表固沙与高立式沙障挡风阻沙打包施工,挡风固沙效果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已治理面积7.8万亩,降低了40%的治沙成本。

在且末县防风治沙站,一台国产智能机器人按照预设规划路线在沙漠中穿梭,挖坑、播种、覆土……每天能完成数十亩罗布麻的种植工作,其效率是传统人工种植方式的数十倍……

今年,新疆计划新增治理任务448.45万亩,其中生物治沙101.68万亩、工程固沙14万亩、引洪灌溉287.78万亩,实施光伏治沙45万亩装机容量1500万千瓦,进一步拓宽锁边防护带的宽度。

点沙成金兴产业

从防沙、治沙再到用沙,如何通过发展特色沙产业,实现“点沙成金”?

55岁的如孜·于素普是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亚尔买亥里村村民,一个月前,他成为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开始在于田县万花园沙产业实验基地种植中药材。

于田县阿热勒乡夏玛勒巴格村村民在自己承包的沙地上,为新栽种的树苗浇水养护。朱晓飞/摄

“虽然我不懂中药材,但我懂种地,所以很快上手。”如孜满意地说道,他家里有9亩地,主要种植核桃、小麦等农作物,通过这份工作,每月还能增收3000元。

“中药材种植有效助力当地沙产业发展。”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国英介绍,公司投资350万元,在于田县万花园开发了1000亩土地试种中药材。按照1个品种试种10亩地的计划,试种板蓝根、地黄、桔梗等36种中药材,再在1至2年里,将适宜于田县种植的中药材挑选出来,逐步规模化推广,这种推广模式也有利于化解市场风险。

万花园是2024年于田县规划的一个面积达4万亩的防沙治沙示范区,计划通过发展沙漠玫瑰和中药材种植,将万花园打造成于田县中药材种植基地,推动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

玫瑰,看似娇弱,却在防沙治沙中展现出强大能量。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的“最后一公里”,玫瑰花苗扎根沙丘,为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屏障画上了浪漫句点。

沙漠玫瑰耐旱性强,根系深入土壤可以有效减少沙土流动,是很好的固沙植物。于田县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利于沙漠玫瑰生长。

为了防风固沙、摆脱贫困,于田县以花为“媒”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一朵朵玫瑰花摇身一变成为玫瑰花茶、花酱、精油……构建起从培育、种植、采摘到加工、收购、生产的全产业链。

在新疆,除了沙漠玫瑰,梭梭、柽柳、枣树等多种经济作物也成了防沙卫士。目前,于田县已完成生物治沙面积33.5万亩,主要种植红柳、梭梭、玫瑰花、红枣等兼具抗旱特性与经济效益的植物,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受益群众达3.2万人,稳定吸纳就业人口2800余人,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以上,昔日“沙窝窝”变成“金窝窝”。

3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且末县8.3万亩肉苁蓉迎来丰收,种植户们小心翼翼地掘开沙层,将一根根粗壮饱满的肉苁蓉从沙中缓缓挖出。

“我现在一天能挖150公斤肉苁蓉,挣300元,可以挖一个月。”且末县阔什萨特玛乡村民买买提·喀斯木说。

肉苁蓉又叫大芸,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且末县从2007年开始探索在梭梭林下种植肉苁蓉,经过多年实践,开辟出一条肉苁蓉产业化治沙之路。

“除了对肉苁蓉进行切片等初加工外,我们还与药企合作研发了深加工产品如肉苁蓉原浆等,提高产品附加值。”新疆鹏程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田野说。

治沙增绿又增收,肉苁蓉产业成为风沙沿线农民增收和壮大集体经济的一条重要渠道。且末县林草局党委书记王红伟介绍,今年,且末县肉苁蓉种植面积达8.32万亩,第一季度收获肉苁蓉178吨,收益达89万元。

编辑:束孟卿

来源:石榴云/今日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