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村庄名字由来历史解读——安徽宣城旌德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05:35:00    

#安徽头条#​ #宣城头条#​ #旌德县#​ #旌德旅行#​

山水孕名:大地刻下的印记

清晨的薄雾漫过金鳌山脊,白地镇江村的老祠堂吱呀一声推开木门。村里的老人指着《济阳江氏金鳌派宗谱》说:瞧见没?南北朝那会儿,咱老祖江韶踏遍黄山白岳,就相中了金鳌山这股子“蓬勃不可遏”的地气。龙溪、凤溪在村口抱成聚秀湖,后人立起文昌塔——这一湖一塔一山,活脱脱一副文房四宝:湖是砚,塔是笔,整座山就是块天然墨锭。难怪江村人曾夸口“金螯古迹八朝留,村容美景似杭州”。


水的流动刻进了地名。

三溪镇的茶农老吴挎着竹篓过石桥:“三条河在这儿碰头——徽水黄澄澄,玉溪清亮亮,麟溪绿莹莹,凑成了‘三溪’的名儿!” 蔡家桥镇的高溪村名更直白,放牛娃指着山涧:“溪水打高山来,咱村在溪边蹲着呗!” 旌阳镇的柳溪村,柳山溪穿村而过,溪边垂柳轻拂水面,村名沾着湿漉漉的水汽。


山的形状摁进了村名。

孙村镇玉屏村西头那座八百多米高的山崖,横展如翡翠屏风,村庄便叫了“玉屏”。云乐镇凫山村背靠的石凫山,县志写得明白:西晋窦子明在此羽化,山顶巨石活像凫水的野鸭。放羊老汉拍着山石:“瞧这‘凫’尾巴翘的,多带劲儿!”


贤德流芳:镌刻在姓名里的精神

旌德县名的来历,茶馆说书人的醒木拍得山响。唐宝应二年建县时,取自东晋桓温“旌德礼贤”句——旌表贤德,成了这片土地的魂。


新建村的“义门”金匾沉甸甸压着历史。《宋史》白纸黑字记着: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亲赐汪氏“义门”。十代人同炊三百载,晨起击鼓聚食的铜鼓,如今在村史馆玻璃柜里泛着幽光。汪氏宗祠的楹联墨迹乌亮:“十世同炊孝义门,九重恩赐圣明君”——从此“鳙溪”更名“新建”,御笔荣耀在青石村碑上生了根。


庙首镇的老祠堂供着张巡木雕像。嘉庆县志记载:安史之乱时张巡死守睢阳,唐人在此建忠烈庙祭祀。村庄坐落庙宇南侧(古人称南为“首”),故名“庙首”。青苔爬上唐代砖石,忠烈气节却在年年清明香火里活着。


江氏家训十六条,条条写着做人的筋骨。“言有益于人,行有济于人”——这训诫悬在门楣上:“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正因如此,江村明清走出十八位进士,民国又飞出十七只“金凤凰”(博士学士)。


烟火人间:泥土里长出的名字

旌德人起村名,透着泥土味的机灵。白地镇的地质报告写着:地下埋着雪白的石灰岩和高岭土,先民跺脚定名——“白地”!干脆得像喊自家娃“铁蛋”。


桥在这方水土是命脉。蔡家桥镇中心的三拱石桥,桥头碑文明刻:“康熙五十七年蔡氏建”。原本叫定远桥,后来整片地界都随了“蔡家桥”的名。旌阳镇新桥社区的青石桥面,雍正九年(1731年)的车辙印还陷在石板上——当年这是通往泾县的咽喉要道。


兴隆镇的集市飘着米糕香。卖蒸糕的老汉掀起笼屉:“要啥典故?不就图个兴旺隆盛!” 热气裹着“兴隆”二字扑上面颊,道尽了庄稼人最朴实的念想。


洪川村的故事带着药香。原名“芮吕”因芮吕两姓分居两岸。晋代葛洪(字稚川)在此炼丹救人,村民合其名与字,改称“洪川”。至今山间还长着双仁芮枣,传说治好过明代皇子的天花。


文脉千年:墨香熏透的乡野

在旌德,书香能熏透梁柱。版书镇的老木匠还记得祖辈唠嗑:清初这漫山梨枣木,匠人伐木刻书版。因村庄位处山板下方,原名“板树下”。后来刻书匠蘸墨挥毫,改出文气的“版书”。如今民宿阁楼堆着旧书版,指尖摩挲能触到墨痕。


仕川村改名藏着读书人的执念。明代俞家官员回乡疏浚河道,把原名“双峰”改作“仕川”——巴望人才如川流不息。篁嘉村的清代石桥名更妙,县志解字:“篁”是翠竹林,“嘉”喻美好。炊烟掠过马头墙时,竹影正在青石板上写诗。


乔亭村村口的布局活脱脱文房四宝:石峰似笔,聚垣亭如笔架,堃湖若纸,溪边石当砚。明代建的文昌阁里,乾隆年间的学子们“聚宗人能文者,延名儒剖秘抉奥”。清嘉庆县志还记着趣事:三溪乐成桥是乡贤汪灏用《飞仙吟》激将法,让富绅江宗孔掏钱建的。


岁月留痕:老地名里的春秋

村名是旌德人怀里的活家谱。玉屏村的更迭记在区划档案:宋代孙姓开荒得名孙村;南宋宝庆年间汪氏迁入仍沿旧称;民国依玉屏山改玉屏乡;2017年分村定名玉屏村。祠堂里孙、汪两姓牌位并立,香炉结着蛛网也掩不住交融的智慧——新主人沿用旧主姓氏,这份厚道刻在功德碑上。


浩庄村的改名是乡音作的媒。因处白沙河下游原名“下庄”,旌德方言“下”读如“浩”,叫着叫着连土地证都改了名。浣溪的嬗变更曲折:清道光县志记载,原名“玩溪”因孩童戏水得名;后称“璧溪”取玉璧之意;溪水变碧更名“碧溪”;最终乡音流转成“浣溪”。每个名字都是截取光阴的木化石。


朱旺村的人工河穿街过巷,九口方井十三座石桥,成就了“九井十三桥”的奇观。朱熹后裔在此聚居六百年,“朱旺”二字含着宗族昌盛的祈愿。新建村的古鳙溪河道上,宋代的雕栏石础仍托着新桥,旧名“鳙溪”与御赐“新建”在时光里重叠。


血脉印记:姓氏浇灌的土壤

摊开旌德地图,就是部移民史诗。俞村镇的俞村,《俞氏宗谱》写满黄巢之乱的烟尘——唐末俞晃从歙县逃进龙峰山坳。蔡家桥镇凡村的来历直白:明代凡姓人定居,姓氏即村名。


云乐镇刘村的族谱首页写着:“明洪武五年立村”——那是朱元璋移民屯田的铁令年月。张村村的张氏、陈岭村的陈姓,这些带着姓氏烙印的村落,都是六百年烟火的活见证。夕阳掠过张村村明代老墙,光影里浮动的分明是凝固的时光。


洪川村的月亮溪两岸,芮姓宗周文王,吕姓敬姜太公。芮家鼎盛时“二十四座桥不出村”,如今月溪上仍卧着六座古桥。冲霄雁塔的“奎文耀斗”匾额高悬,铭记着明嘉靖年十六岁进士芮弘鑑的传奇——塔是芮家人为旌表族中才俊而建。


刻在山水间的旌德魂

行走旌德乡野,每个村名都是立体的史书。江村文昌塔的风铎叮当,新建村祠堂的“义门”匾金漆斑驳,版书镇梁上悬着刻书匠的墨斗——这些具象之物,拼出旌德人的精神版图。


他们把读书刻进基因。祠堂前“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楹联,仕川村名里的人才期盼,版书镇空气里的松烟味,都在诉说对文脉的敬畏。正因如此,旌德明清走出127位进士举人,民国诞生17位博士学士。


他们将德行供在心尖。新建村十代同炊的“义门”传奇,庙首镇对忠烈精神的千年守望,孙村汪氏敬重前人的胸怀,都印证着族谱里“言有益于人,行有济于人”的祖训。


他们懂得与山水共生。三溪镇的湍流,梓山村的千年古梓,玉屏山的青崖,都在地名里活着。旌德人明白金鳌山那股“蓬勃不可遏之气”的珍贵,更深知敬重自然才是生存之本。


暮色漫过蔡家桥康熙年的石拱,朱旺村的古井倒映星子,新建村碑文前有学生抄写训词。这些刻在大地上的名字,仍在续写旌德的春秋。它们是山水、血脉、德行共同镌刻的文明密码,在皖南群峰间回响了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