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网友说|一场普通人与算法的暗战

“没了半套房,到今天我还时不时要跟闺女儿子保证不再进任何直播间。” 赵红(化名)说。去年5月,她在直播间刷到一条视频——“三甲医院专家推荐,干细胞口服液逆转衰老”。画面里,“专家”穿着白大褂,展示着“临床数据”,评论区满眼都是“年轻十岁”“白发转黑”的留言。一时心动,花了几万块钱买了半年疗程,喝到第三个月却因肝损伤住院。药监局检测发现,所谓口服液不过是添加了维生素的糖水,而直播间早已人去楼空,只剩一串虚拟IP地址。

公安部门针对老年人进行反诈宣传 图源:人民网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起。2023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神医”“神药”违法广告9572件,罚没1.25亿元。但暴利之下,黑产仍如野草疯长——刘姐花699元购入的“万能膏药”,实际是成本不足5元的辣椒贴;72岁的张大妈被直播间“瘫痪十年靠膏药重生”的故事打动,花2万元买回一箱“三无”产品,直到儿子用紫外灯照出虚假批号。
这些荒诞剧情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某市MCN机构的后台数据曾让执法人员心惊:数十个养生账号通过AI换脸生成“院士”背书视频,方言、实验室、白大褂一应俱全,一条视频成本最低只要几百元。更隐蔽的是“信任嫁接术”——某团伙用AI合成张伯礼院士的声音,为某美白护肤品撑旗,将普通的日化用品包装成“高大上”的高科技护肤产品,让院士“气愤又无奈”。

AI换脸技术被犯罪分子利用 图源:北京日报
“黑”算法的镰刀从不留情。它能根据你的浏览习惯锁定健康、容貌焦虑或者孤独感,用伪科学、亲情话术击穿心理防线,再以海量伪造的“用户反馈”制造从众幻觉。一位MCN机构前员工透露:“我们专攻50岁以上人群,他们信专家、重亲情,直播间喊几声‘叔叔阿姨’,销量就能翻倍。”
猎人们也在进化。某市聚集了一支“银龄数字特工队”,由退休教师、工程师组成,他们潜伏养生直播间记录话术漏洞,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扒开MCN机构的画皮。他们曾揭露出,某宣称“中科院合作”的甲醛清除剂,背后的公司所宣称的合作早在数年前便终止;一款号称“白发不用染”的洗护用品生产商,被同行批评:蹭专家、蹭知名机构,被打假了,就撤退,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防范养老诈骗,守护幸福晚年”活动 来源:北京日报
普通人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击。有开源社区推出“算法透视镜”插件,能实时显示商品推荐背后的定价逻辑。有民间组织发起“反向驯化计划”,鼓励消费者反向利用算法。程序员王磊(化名)开发了一款“直播照妖镜”插件,能自动识别AI换脸视频,标记伪造的临床试验数据。传闻有黑产团伙被逼得连夜修改话术:“本直播间采用最新生物识别技术,绝无AI合成”。
监管的重锤正在落下。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广告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剑指“神医”“神药”等五大广告乱象,强调要从严查处宣称保证治愈癌症、绝症或者治愈近视等误导民众健康观念、危害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的违法广告。2024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违法广告案件4.69万件,罚没金额共计3.49亿元。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有黑产分子改用暗语交易,或把深夜直播时间压缩到8分钟,像老鼠和蟑螂一样在监管缝隙中流窜。
这场战争没有英雄史诗,只有细微处的较量。在某城中村的仓库里,执法人员查获10万瓶非法减肥胶囊,瓶身上印着“德国进口”,实际产自郊区黑作坊,每粒成本0.3元,直播间售价69.9元。市场监管总局近日也下发通知,聚焦医疗、药品、保健品等违法违规广告“高发区”,依法严查“神医”“神药”广告、食品广告“疗效化”宣传等五类广告。
对市场监管部门的行动很多网民积极点赞,评价这是有力落实中央提振消费决策部署的体现,有助于打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相关平台封禁相关直播间的做法也得到了网民的认可,认为这是平台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为净化网络环境迈出了重要一步。无论如何,网络信任关系破裂是一瞬间,重构却需要水滴石穿。它藏在赵红们扔掉“干细胞口服液”时的决绝里,藏在王磊们一行行扒开算法黑箱的代码里,也藏在每一盏紫外灯照向产品批号的刺眼光芒中。
正如一位反诈民警所说:“反诈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但至少现在要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学会——看见白大褂先查执业编号,听到‘逆转衰老’就伸手要检测报告。”

查处违法产品现场 图源:新华社
只要直播间还在借着催泪音乐行诈骗之事,只要算法还在推送“三天瘦十斤”的奇迹,这场暗战就远未结束。所幸,围猎信任危机正被经由技术赋能(如AI程序鉴伪)、政策细化(如广告留档)、公众参与(如社会志愿者)形成的“技术+制度+人”闭环协同治理。反杀“围猎信任”,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看明白:数智时代,信任绝对不该是玻璃一样的易碎品,而要是每一环节都经得起敲打的百炼精钢。
来源:北京网友说
作者: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