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寻根热”背后的抗战精神赓续(人文茶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8 17:47:00    

  这个夏天,电影《南京照相馆》“点燃”了大银幕,也悄然唤醒了南京这座城市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影片中,照相馆里那些被小心翼翼保留下来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照,成了普通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顽强活下去的珍贵见证。现实生活中,一股“寻根热”在南京市民中悄然兴起,许多人走进南京市档案馆,在一张张泛黄的户籍卡、一枚枚略显模糊的登记照里,追寻家族的脉络,寻找与自身血脉相连的抗战记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寻根。南京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有市民看着从未谋面的太公的档案感慨:“原来祖辈曾在我如今生活的土地上,经历过那样残酷的考验。”市民李先生查到太爷爷家房屋被日本人强制征收的记录,得知了家里艰难生存的过往。寻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历史的大门——祖辈的苦难与坚守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与自己家庭息息相关的过往。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回望中发现,抗日战争从课本中的历史概念,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真实经历,建立起与历史的情感联结。

  在寻根过程中,祖辈在抗战时期的抉择与坚守,成为当代人领悟抗战精神的生动教材。

  档案里的一行行记录,藏着最动人的精神密码。有市民在祖辈职业栏中发现,太爷爷毅然捐出汽车行全部车辆,组建支援抗战的运输队;有的家庭从档案记录中读到,祖辈曾冒着生命危险,为抗日队伍传递情报……这些家庭记忆,成为千千万万中国人在抗战中的缩影,那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面对压迫时的不屈不挠,以及在绝境中对家国的忠诚,正是抗战精神最鲜活的体现。

  每一个家庭从何而来的足迹,组成了整个民族的记忆。档案馆展柜里展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的户籍卡,证明了她当年生活在南京,是南京大屠杀的见证人。这些户籍档案作为重要的历史证据,是一个民族不屈抗争的生存印记。

  随着越来越多家庭从档案中挖掘出祖辈与抗战的联结——或许是一份躲避战火的迁徙记录,或许是一件支援前线的实物证明,这些“私人记忆”便与民族的抗战史重叠交织。人们在追溯中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家族史,本就是抗战历史的一部分;祖辈曾守护的家国,正是自己如今生活的土地。这份历史自觉,也让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愈发坚实和深沉,也让抗战精神有了代代相传的坚实根基。

  电影《南京照相馆》以艺术之名唤醒历史记忆,而南京市民的“寻根热”,则是以民间之力赓续抗战精神。当抗战精神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传家宝,当年轻一代从家族记忆里读懂家国担当,这份精神将照亮我们来时的路,也将指引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书写家国同心的崭新篇章。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