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冰厂,讲述宁波“鲜”的故事

1911年甬江岸边的冰屋。(柏石曼 摄)
1
朝着宁波方向溯流而上,看到沿岸有大量茅草屋,好奇之余,我让仆人去问是做什么用的。他走到艄公那里,交谈了十来分钟,然后垂着脑袋回来,对了解到的情况却只字不提。
“喂,岸上那些房子是干什么的?”
“那些茅草屋是给中国士兵过冬用的。”仆人用严肃的语调回答。
“没道理,士兵用不了这么多房子啊!”
“艄公就是这么告诉我的。”仆人说。
我觉得难以置信,于是亲自到艄公面前,用当时所掌握的少得可怜的汉语,继续打听茅草屋的用途。原来,这些房子都是用于贮冰的冰厂。
此段文字是180多年前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钧描述他首次见到甬江沿岸冰厂时的情景,后来他还绘制了冰厂的素描。
福钧之后,至少又有十名洋人对冰厂产生兴趣,或绘图,或著文,或摄影,其中德国建筑师恩斯特·柏石曼1911年拍摄的冰厂,场面最为宏大,气势最为壮观。一座座冰厂仿佛五线谱上的音符,有韵律地分布在山水之间。
《鄞县通志》记载:“梅墟一带沿江十里之地,冰厂栉比而立,自和丰纱厂以东至镇海方向,鼎盛时,常有数千座冰厂。”这数量令人难以置信,或许有点夸大,有的文献称有千余座。1935年《鄞县渔业调查报告》则写“当其盛时,梅墟一带,有七八百厂之多”。
20世纪70年代,和丰纱厂至梅墟十余里的甬江南岸,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冰厂,数量虽减少为百余座,却依然星罗棋布。

20世纪30年代甬江畔冰厂 。(亚东印画)
2
宁波冰厂历史悠久,但源起何时,难以考证。
本地有这么一个传说:南宋初年,宋兵败退,金兵追至宁波,看见江对岸连绵不绝一座座高耸的草屋。将领疑惑地问:“这是什么?”下属答曰:“冰房”。将领误以为“兵房”,想到对岸驻兵很多,恐寡不敌众,便匆忙收兵返回。这个传说的内容与福钧所言有点相似,但时间提前了700多年。
据文献记载,南宋时苏州已出现冰鲜渔业。宋代的考据类笔记《鸡肋编》中也有记载,杭州的冰厂始自南宋。宁波冰厂已见文献记载是在明代,但宁波濒临东海,渔业发达,与杭州相距不远,又有“兵房”传说,其起源或许也不会迟于南宋。
冰厂的出现,对海洋渔业促进极大。无冰厂时,渔民出洋捕捞要带上盐,捕获鱼鲜后,或盐腌或晒鲞。返航时带回刚捕获的鲜鱼,到港口大多不新鲜了,即使近在宁波城区,也难得一尝鲜鱼之滋味。苏州一带则有“忍臭吃石首(大黄鱼)”之说。出现冰厂后,得益于冰的保鲜,渔船可以开到更远的海区捕捞,鱼鲜可以运到更远的城市销售,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渔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而渔业发展、渔船增加,又扩大了冰的需求,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冰业的发展。
据文献记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鄞县的贮冰总量为220万担;镇海年运往南北洋渔区的天然冰为48万担。
3
冰厂,并不是生产冰的工厂,而是贮藏冰的棚舍。营建冰厂首先是选址,厂址周边要有足够的稻田和充足的淡水,距离岸线要近,要考虑临近水域渔船进出、停泊方便。
冰厂可分上下两部分,即上部棚顶,下部坝墙。坝墙用夯土和石材建筑,厚实如坝,十分牢固。坝墙的平面为矩形,竖截面呈梯形,外侧筑有一马鞍形台阶,供挑冰作业。
棚顶采用杉木、毛竹及稻草等材料,先搭成人字形骨架,横向固定后,再覆盖厚厚的“草苫”(一种用绳将稻草捆扎在竹条上的厚草帘)。棚顶又高又陡,连同坝墙高有十几米,坡度约为60度。之所以造这么陡峭,一是有利于雨水快速流下,二是减少积雪堆压,三是抗压力较大,四是防晒隔热效果好。
棚顶与坝墙之间,用长石柱连接,石柱上端绑定人字架,下端斜埋入坝墙,使两者连为一体。石柱的好处是不会腐朽。
冰厂内部,地面铺石板,四周设排水沟。贮冰时,在地上再铺厚厚的稻草垫底。坝墙内壁,也用草苫分隔。冰厂一般设有两个门洞,一在坝墙处,一在草棚底部,一低一高,便于挑冰作业。贮冰高度略低于坝墙,然后再在冰上覆盖一人多高的稻草,整堆贮冰就被稻草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了。棚顶之内、贮冰之上,也形成密不透风的隔热空间。
冰厂外围的冰田,其实就是普通的水稻田,大的冰厂需十五六亩冰田,小的也需五六亩。每年割晚稻时要割平稻茬,然后要铲净地面及田埂边的杂草,避免凝冰时稻茬、杂草与冰冻结在一起,捞冰时难以移动。另外,要在临近冰厂的地头,掘一个宽约1.5米、深近1米的沟,俗称“汤头河”,便于碎冰、捞冰作业。

挑冰作业。
4
冬季寒潮来临前,冰田要灌水,深度需15厘米以上,如果水太浅,不利于后面的捞冰作业。冰的厚度因气温而不同,本地农民将厚的称为“灶面砖冰”,薄的称为“玻璃冰”,一般的叫作“水车板冰”,非常形象。
敲冰时,先用“敲冰榔头”在田埂周边敲,使冰盖脱离田埂。敲冰榔头是一根顶端嵌有硬木头的长竹竿,既能敲,又能拉,竹竿有一定弹性,轻巧好使,便于将浮冰拉至“汤头河”中进一步敲碎。捞冰人拿着形如畚斗的长柄大孔竹斗,将冰捞起倒入冰篰,由挑冰者将冰挑入冰厂。
冬季挑冰入厂,一般要在凌晨两三点到达田头,借助月光劳作。天寒地冻,道路湿滑,挑冰非常辛苦。春夏季挑冰上船,要经过又窄又长、颤悠悠的跳板。若遇到落潮,船舶离岸更远,跳板长度及坡度还要增加。由于船是锚泊的,稳定性不好,一有风浪,船就晃动。挑冰者过跳板如同演杂技,有时难免掉入江中。会水的还好,落水洗个澡,不习水性的就有性命之虞。
《申报》曾报道:“……江东冰厂有多人挑冰至鲜鱼船,一人因失足落水,便随波而去,至今尚打捞无着云。”可见挑冰是又苦又险的行当。
尽管如此,很多人仍乐于挑冰,因为收入比普通工匠高。冬季每小时约二角,春夏季挑冰入船,每担以远近计价,身体健壮者每日能获银一元以上。挑冰者多为附近村民,忙时也雇用十余里外的农民。据文献记载,当时依靠冰业为生者不下万人。
5
冰厂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冰行、冰贩和冰鲜船等。
冰厂夏季售冰,因热空气会加速贮冰融化,因此不宜多次开棚售卖,最好一次清空。这就催生了招徕用户的掮客,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冰行,冰行比冰厂掌握更多冰鲜船的信息。当时冰厂的冰,一般先卖给冰行,再由冰行转卖给冰鲜船。
1922年,宁波有冰行4家。形成一定垄断优势的冰行,故意搁置冰厂的要求,以求冰厂削价贱售;对渔户则高抬冰价,甚至虚称空篰,以求最大利润。这就导致渔户因冰价太贵而减少购冰,冰厂存冰滞销积压,矛盾升级。
1922年因鱼鲜不旺,直至10月才出清50多家冰厂的冰,尚有22家未销完。冬令将至,厂家觉得若仍由冰行掮贩,存冰难以销完,于是集中到茶楼商讨对策。最终决定将尚未销完的22家合为一家,定名为“汇众冰厂”,此后不再通过冰行转卖,直接廉价卖给渔户。如冰行仍要掮贩,则定以每元五分之佣金。
冰厂与冰行这种矛盾由来已久。早在1892年,宁波数百家冰厂曾设立公行,引起争端。后鄞县知县杨稚虹断令,冰厂所出之冰,仍由贩户(冰行前身)运售,价格随行就市,由冰厂和贩户商定。为了避免矛盾,杨县令还下令,贩户与厂户均不准议立公行司事。
冰贩是指零售天然冰的小贩。棒冰、雪糕、冰激凌等冷饮出现之前,盛夏季节,小贩从冰厂购入冰块,调入醋、糖、薄荷,制成冰水、冰屑、木莲冻、石花冻等冷饮售卖,因价廉味美,甚得民众青睐。但天然冰由河水凝成,未经消毒,食之容易患病,故时遭官府禁止,如1917年宁波警厅就禁止天然冰作为食品售卖。不过,天然冰制成的冷饮,本轻利重,一直禁而不绝。
冰鲜船是载冰出海、前往渔场收购鱼鲜的船舶。冰鲜船的出现,替代了渔船运输功能,渔船不再多次往返,而是专注于捕捞作业,提高了产量。冰鲜船的出现,也使得渔船捕获的鱼鲜能及时运回,提高了鱼鲜品质和价值。
宁波冰鲜船一般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到沈家门、嵊山收带鱼,到六横收大黄鱼、鳗鱼;3月、4月在中街山一带收小黄鱼;5月至7月往衢山、岱山收大黄鱼,或到花鸟、嵊山、青浜、庙子湖等处收墨鱼。江厦半边街曾是宁波最大的鱼市,冰鲜船集聚在灵桥西堍芥子道头一带,樯桅林立,甚是壮观。

定海的冰厂。
6
气候冷暖、渔汛旺弱,影响天然冰的价格。冬越暖,冰越少,价越高,故业冰者称冬季天暖冰少为“天年”,天寒冰多为“粪年”。天年每担冰值三四角,粪年每担仅值三四分。而渔民最怕天年,冬天如果不冷,来年贮冰量减少,冰价就会大涨。
1935年5月《时事公报》报道,镇海“因去冬燠暖异常,冰源缺乏之故,惟物以稀为贵,是项冰块,在往年冬季,每担价格仅值三分,而去年则陡涨至八角或一元,价格之昂,实属罕见。”1936年《本埠各业营业调查志》中也有记载,“因前年天气和暖,收藏甚少,致去年冰价奇贵,为十年来所罕见,最高价格,每百担廿二三元。”
冰在贮藏期内,出厂越迟,融解越多,故冬末春初价贱,夏秋价贵。贱时每担价格仅数分,平常四五角,贵时七八角。遇到渔汛旺发,需求增加,冰价更贵。
天寒冰多的粪年,冰厂竞争激烈,除了降价销售,有的还用见不得人的手段,如将别人冰田的水偷偷放掉,使其无法成冰,更恶毒的还放火烧冰厂。
7
资料显示,舟山、上海、杭州、苏州、无锡、平湖、九江、南京等地,都曾有天然冰厂。笔者以前在舟山、上海两地见过冰厂,在舟山定海还见过挑冰作业。
上海冰厂的数量不少,虹口东北一带曾经冰厂林立。1921年时上海冰厂集中在闸北、宝山、浦东一带,有100多家。上海英租界内有条冰厂街,浦东陆家嘴还有条冰厂田路,可见上海冰厂也有相当规模。但上海冰厂好多是宁波人开的,据旧报记载,一位“老宁波”在上海开有五处冰厂,另一位俞姓宁波人名下有源丰、协大、恒元、新昌记四家冰厂股份,虹口打靶场北首顺德冰厂是宁波人陈某开的,浦东某冰厂是林姓宁波人在光绪年间开的。
不过外地冰厂的规模,远远不及宁波,柏石曼镜头中的冰厂景观,为宁波所独有。
宁波冰厂不但数量多,知名度也很高。早在1880年,宁波冰厂以模型形式,成为国际展会展品。当时德国举办赛鱼大格致会(即柏林渔业博览会),函请各国赴赛。中国总理衙门转咨浙抚札饬宁波道府办理此事。海关经办人员征集冰厂模型,连同盐场和各类渔船模型,以及浙海图和绘有捕鱼各种情形的50幅图画,送至柏林参展。
罗伯特·福钧对宁波冰厂的冷藏效果,十分惊异,“乍看上去,很像英国的干草堆。就这样一个简单的构造,竟然可以在夏天很好地保存冰块。”即使经历暖冬,“还可以买到一年半以前的冰”。认真考察过后,他称赞“中国人天生心灵手巧,在冰厂设计上也秉承这种特性,结构简单,费用极省”。他说,“中国人建设的冰厂投入极少,通过非常经济的工作方式,为夏季渔产品保鲜提供了足够的冷藏条件。”他甚至还画好草图,寄到英国,建议参照宁波冰厂改造英国老式冷藏室。
8
1933年,周大烈、赵孝林、陆瑞康等人组织成立宁波冷藏股份有限公司,资本10万元,在江厦天后宫西侧盖起了规模宏大的五层厂房。1934年10月正式营业,宁波出现了第一家机制冰生产厂。
当时机制冰的出现,并未给天然冰带来多大冲击,这是因为机制冰生产能力有限,每天仅产一两吨。再加上生产成本高,需要电、自来水、阿摩尼亚制冷剂等。在卫生方面,天然冰不敌机制冰,但用于渔业保鲜,机制冰难以与廉价的天然冰竞争。
宁波人称用天然冰保鲜的鱼鲜为“热气鱼”,称用机器制冷、鱼和水冻在一起的为“冷气鱼”。前者口感明显好于后者,售价也比后者贵。据说天然冰还相对耐融化,渔民喜欢用天然冰保鲜。
但是,随着气候逐步变暖,东海渔业资源特别是大黄鱼资源逐渐枯竭,冰厂最终也随之消亡。1983年,宁波最后一家冰厂歇业,十里冰厂至此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的冰厂跟。
2016年3月,笔者曾专门去寻找冰厂遗迹,沿着甬江大道,自原和丰纱厂一直搜寻到梅墟。昔日冰厂林立的江岸,已成了漂亮大气的公园,仅看到几处仿冰厂建筑和“冰厂跟”的标牌。遗憾的是,真实的冰厂一座也没有保留下来。
“鱼鲜五月味偏增,积冻中舱气自凝。未出洋船先贵买,几家窖得一田冰。”李邺嗣诗中的景象,后人只能在古诗、古文、古画和旧影中追忆了。(照片由本文作者搜集、提供)
#宁波头条##宁波#
编辑: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