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两山”转化新篇章
云南已划定1178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8178条
2017年以来,我省共被命名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4年,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满意度达93.87%
全省已记录生物物种25426种 物种数居全国之冠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科学阐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两山”理念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20年来,云南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将生态禀赋源源不断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奋力绘就生态与经济协同共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新画卷。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践行“两山”理念,以问题导向促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以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监管,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不断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向纵深迈进。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云南生态地位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次考察云南都叮嘱云南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一脉相承,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思路,以更高标准更有力举措统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守护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省出台《云南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突出春夏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完善污染季节省州县三级加密气象会商与预测预判机制。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建立全省统一的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行业泄漏检测与修复信息管理平台。持续打好柴油货车和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治理攻坚战。

大山包鸡公山 通讯员 周圳 摄
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我省持续深化“湖泊革命”攻坚战,一体推进治污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垃圾、改善湖泊水生态,严格重点高原湖泊“两线三区”管控。深入打好长江、珠江等流域保护治理攻坚战,全面完成金沙江、南盘江等19条国家重点水体排污口排查溯源,长江干流1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均为Ⅱ类及以上,珠江干流15个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100%达标,独龙江被评为第三批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与此同时,着力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扎实推进重度污染水体脱劣和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深入开展“护饮水”三年行动。目前,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8.51%、同比提高3.25个百分点,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进水生化需氧量浓度年均值达每升113毫克、同比提高2.7%;国控断面劣Ⅴ类水体减少到2个,9条县级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完成整治。
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我省着力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和风险管控,完成15个重大工程项目,累计开展325个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整治,健全完善重点建设用地准入联动监管机制;二是加强“一废一库一重”等重点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实现重点监管单位危险废物全过程在线监管和一、二级环境监管尾矿库污染隐患排查全覆盖,完成减排5%的年度目标;三是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新增完成465个行政村环境整治和18条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2%、同比提高6个百分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57%、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在国家“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得到推介;四是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新污染物治理,滇池流域新污染物治理预警和综合治理试点项目纳入国家第一批试点项目清单。
经过不懈努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云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结果位居全国前列。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1%,细颗粒物浓度为每立方米20.5微克,均保持全国前列。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和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100%达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持续实现有效保障。

会泽县大桥乡 通讯员 赵建生 摄
2024年以来,随着《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云南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办法》等系列重要制度文件的先后出台,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作为长江经济带首个出台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意见的省份,目前,云南已划定1178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8178条,构建了覆盖全域的管控体系,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为全省资源开发、产业布局、结构调整、项目引进提供了“绿色标尺”。
聚焦群众身边突出环境问题,全省生态环境系统采取“小切口大环保”的方式,自2024年起,每年从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投诉件中选取100个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复杂性的问题进行重点攻坚,解决一批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达到整改一个问题、建立一套机制、规范一域治理的效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2024年,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满意度达93.87%,连续8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万物共生和美永续 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美誉,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实践及丰硕成果,亚洲象的北上南归之旅温暖了世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物多样性画卷已成为云南的一张亮丽名片。
坚持先行先试。云南建成国内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西双版纳植物园和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率先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率先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高黎贡山农民生物多样性协会;率先提出极小种群物种概念并开展拯救性保护工作;率先开展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试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等;率先发布省级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在省级层面率先发布生物物种及红色名录,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和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等;率先建成生物多样性网上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处的省份,创造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出台《云南省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指引》《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工作的意见》《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新格局。

滇金丝猴 通讯员 赵芩敏 摄
坚持成效为王。全省已记录生物物种25426种,物种数居全国之冠,各大类群物种数均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现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陆生野生动物386种,分别占全国的48.1%、56.3%。其中,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保护植物212种、保护动物65种。亚洲象数量增加到300多头,滇金丝猴数量增加到3300只左右;华盖木、漾濞槭等6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全省85.78%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建设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更加牢固。

亚洲野象 通讯员 胡艳辉 摄
坚持价值转化。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27746种30.8万余份,其中植物种子占全国总数的36%,不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源头支撑。从云花到云茶,从云果到各类云品,全省持续推进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托大自然鬼斧神工打造的自然风光“高颜值”,我省发布了7条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吸引着八方游客。绿水青山的“高颜值”在逐步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高价值”。独龙江独龙族依托生物多样性资源,从过去“刀耕火种”到现在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走出了一条“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山美水美人致富”的新路子,“独龙江乡如何用绿水青山‘兑换’为人均两万元年收入”案例入选2025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

红嘴蓝鹊 通讯员 刘永军 摄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已经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鲜明标识,七彩云南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以示范创建为引领 生态美赢得百姓富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落实党中央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的探路者、先锋队。

老君山龙潭杜鹃 通讯员 赵泰元 摄
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以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为统领,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典范为目标,把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作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创建地区在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创新生态文明制度、繁荣生态文化、建设美丽区域等方面,走在前、作表率,在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云南经验。
2017年以来,全国共命名了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我省共被命名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两项总数目前排名全国第12位、西部第3位、西南第2位。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努力督促各地通过以创促保,全力推进区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通过以创促建,努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通过以创促转,积极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通过以创促改,有力助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整改解决;通过以创促探,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云南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模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为了获得更多、更持久的“金山银山”。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一颗果子撑起一片产业……多地积极探索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实践证明,百姓富和生态美能够实现有机统一——
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以其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高原农耕技术及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相融共生的活态文化系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通过“稻鱼鸭”综合生态种养模式、“阿者科计划”等,走出一条梯田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生态文旅资源,探索形成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的独龙族整族脱贫模式,“退耕还林、林下种植、农林双赢”的其达村草果致富模式,“自然风光如画、民族风情多彩”的秋那桶生态旅游模式,“稻香鱼肥、农旅融合”的甲生村循环经济模式,“三产融合、企业牵头、农户种植”的闪当村农企合作模式,走出一条山美水美人致富的新路子。
大姚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高原特色经济林产业,延伸蚕桑、百合、畜牧等领域,探索实践了核桃兴林富民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走出了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品牌化打造的“五化联动”发展模式。
华坪县守好生态屏障,培育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在绿色发展的引领下,不断探索“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模式,形成以晚熟芒果为代表的生态产业,走上了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之路。
景东彝族自治县依托无量山哀牢山,引领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出一条从靠山吃山到爱山护山再到育山富民的生态发展之路。澜沧坚守“山上保护、山下发展、茶旅融合”发展思路,严格保护景迈山古茶林生态系统,探索多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景迈山成为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
盈江县探索出“护资源、活资产、聚资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两山”转化模式,“砍树人变护林人、狩猎人变护鸟人、贫困人变鸟导游、贫困村变旅游村”,大力发展生态观鸟产业,形成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盈江经验。
……
放眼全省,“绿色家底”越厚实,发展的后劲越足。各地在守住好山好水好生态,提升含绿量的同时,发展的含金量也更足。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丽云南,不断积蓄着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与新动能。
生态文明建设波澜壮阔,“两山”理念实践如火如荼。二十年栉风沐雨,“两山”理念从局部治理到全国参与,从环境保护到生态经济,这一理念的外延不断拓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了生态底色。踏上新征程,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努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云报全媒体记者 胡晓蓉 通讯员 王艳梅 陈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