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生态环境智慧化监测前沿技术专题论坛在京举办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4:35:00    

7月18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承办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生态环境智慧化监测前沿技术专题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旨在推动智慧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聚焦生态环境智慧化监测的前沿方向与关键技术,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智慧国土专业委员会主任吴玺宏教授,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京涛分别就论坛的背景与目标、专委会在推动空间信息技术与自然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等方面工作进行介绍。

主旨报告环节分别由北京大学智能学院党委书记吴玺宏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红兵副研究员主持。

北京林业大学余新晓教授作《水土保持碳汇过程与效应》报告。报告提出以提升水土保持碳汇能力为核心目标,重点突破“垂向增汇-横向固碳-减蚀减碳”的机理认知、碳汇测算方法及交易实现路径,通过构建科学评估体系,推动水土保持从生态治理向碳中和贡献跃升。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综合室高级工程师赵乐作《生态环境感知领域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报告分析了国家战略要求与监测体系智能化转型趋势,提出以“天空地海一体化”精准感知网为目标,重点突破智能无人装备、国产化替代及数据集成中枢三大技术方向,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研发体系,推动监测业务从“自动”向“智能”跃升。

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马永欢研究员作《中国国土空间监测新态势》报告。报告针对国土空间治理中建设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利用效率低下及空间品质失衡三大核心问题,提出严守底线管控、优化空间格局、提升利用效能、增强空间品质等对策,以构建安全、高效、宜居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郝亮作《美丽中国建设要求下的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策略与重点方向》报告。系统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的总体框架,提出构建监管标准体系、强化“五基协同”监测网络、建立跨部门执法机制,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建议,通过统一监管筑牢生态安全底线,支撑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王红兵副研究员作《生态环境监测前沿技术态势》报告。系统梳理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前沿技术态势。研究通过LDA主题模型与关键词演化分析,揭示智慧化监测、多源数据协同、标准体系构建三大核心趋势,为技术迭代与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虞虎副研究员作《国家公园生态管控体系构建与路径优化》报告。报告围绕“国家公园能否允许利用?如何建立生态空间管控?如何实现区域绿色发展?”三大问题展开,探索国家公园生态系统增益的社区转型、生态旅游绿色模式。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马宁副研究员作《数智时代突发生态环境事件舆情传播及治理》报告。针对数智时代突发生态环境事件舆情传播的复杂性,提出智能预警、权威释疑、虚实协同、全流程问责制等治理路径。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张远平副研究员作《浮空器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报告。聚焦浮空器在草原生态监测中的创新应用,介绍了浮空器应用的技术优势、精准评估作用、生态平衡调控作用和未来扩展潜力。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肖义副教授作《中心城市驱动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的机制与路径》报告。聚焦中心城市对城市群减污降碳的协同驱动机制,揭示三大核心发现:辐射效应显著、空间异质性突出、路径分化关键,提出差异化空间重构策略与绿色产业生态圈建设路径。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马元旭助理研究员作《遥感大数据在水生态环境综合监测中的前沿应用》报告。通过构建“空-天-地”协同监测体系,包括水环境精准监测、水安全预警升级、设施安全运维、地形测绘革新等,以实现水利生态环境全要素智能感知。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董雪璠研究员作《生态环境事故突发事件高质量社交媒体数据识别》报告。提出基于语言大模型多Agent系统的社交媒体数据智能识别框架,旨在解决生态环境事故中信息碎片化、谣言干扰、跨部门协同低效三大痛点,为应急管理提供“数据净化-精准研判-快速响应”闭环支撑。

专题研讨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智慧国土专业委员会王红兵秘书长总结。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进一步加强技术引领与平台建设,强化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努力打造智慧生态监测领域的学术高地与产业高地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和实践引领。(记者 战钊)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