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黄河岸边的守护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1 21:56:00    

任凤祥一辈子没有离开过黄河,他也离不了黄河。

七八岁时勇敢跳水里练水性,16岁时成为一名徒手摆渡人,17岁时救起第一位落水者……

50多年来,任凤祥带领志愿者成功挽救111名落水者的生命,打捞600多名遇难者遗体,免费运送群众超过10万人次。

日前,在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上,任凤祥获得“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如今,黄河岸边,有一群像任凤祥这样勇敢、勤劳、质朴的黄河儿女以赤诚之心守护着黄河安澜、群众安全。

8月19日18时30分许,佳县暴雨如注,黄河水位持续上涨,白云山渡口严阵以待。

“两人一组,每小时巡逻一次。”任凤祥凝视着汹涌的河面,志愿服务队队员早已各就各位。

又是一个不眠夜。

“渡口安全!”第二天一早,顾不上休息,任凤祥又和队员们赶往榆林领取防汛物资。

这样的守护,每天在黄河岸边上演。

“练水性,就是练活下去的本事”

佳县古称葭州,地处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黄河过境流长81.75公里。因特殊的地形构造,黄河佳县段两岸山体陡峭,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颇为壮丽险峻。

1957年,任凤祥出生在佳县峪口乡南河底村(后合并为任家畔村),这是一个望得见黄河,听得到水声的小山村。

与南河底村一河之隔的是山西临县,自古两地群众交往密切,横亘两岸的黄河水宛若“天堑”,渡河而过成了通往对岸的唯一方式。

没有桥,搭起这个“桥梁”的便是摆渡人。

南河底村的土地多是石子地、胶泥地,土壤瘠薄,当时庄稼苗都不好活,解决温饱更是难题,艰辛危险的摆渡成了为数不多的出路。

摆渡需要船,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船的村子,只能靠人来当“船”。于是,在黄河岸边,有了一群徒手摆渡人。

“村里最早没有渡口和渡船,就是靠人摆渡。背一袋粮食一毛钱,拉只羊两毛钱,一毛一毛攒起来养家。”任家畔村村民马罗锁说。

“练水性,就是练活下去的本事。”作为家中的长子,任凤祥从七八岁开始,便追随着大人在黄河里练水性。日复一日刻苦地练习,任凤祥的水性越来越好。

16岁时,任凤祥如父辈一样,成了一名徒手摆渡人。凭着踏实勤恳和娴熟的技术,任凤祥积攒起了信誉,有了名气。

“救人是天经地义的,咋能要钱!”

1996年,佳临黄河大桥通车前,黄河上几乎每年都会发生人畜财物落水的事件。

对于在黄河边讨生活的人来说,救人是“顺手的事”。

17岁时,任凤祥救了第一个人。事后,被救落水者买了2斤挂面上门感谢,被任凤祥婉言谢绝了。

“救人是天经地义的,咋能要钱!”任凤祥说,老师从小教育他要做好事、做善事、做道德的事,母亲也鼓励他好好做善事,别人不给东西也要救。

从此,任凤祥坚定了救人的决心和信念。

1980年,在村里的支持下,任凤祥与同村9户村民合资买了一艘二手木船。他给自己和船队也立下了条规矩:救人和接送病人不收钱。

任凤祥救人最多的一次是1986年4月11日,临县一艘客船在驶往佳县白云山途中触礁,船上171名乘客全部落水。

在激流中“搏斗”了2个多小时,任凤祥最终救起31名落水者,其中29人生还。这次救援,他全身都是划伤,血迹斑斑。

佳临黄河大桥开通后,因渡河而造成的溺水事故逐渐减少。任凤祥和船队做起观光旅游生意,同时坚持救人、送人。

……

为了节约时间,任凤祥每天在岸边吃饭,妻子郝春林坚持给他送了40多年的饭。

多年在黄河边的坚守,任凤祥的皮肤都晒得黝黑,手心布满老茧和粗糙的裂纹,无数次在惊涛骇浪中出生入死,他的双腿留下多处伤疤。

“我要守到走不动那天为止”

2011年,任凤祥在村委会换届选举后担任南河底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在佳县,退耕还林、红枣基地建设、“三北”防护林等工程已陆续展开,通过一系列治理,沿黄一带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任凤祥带领村民种树,修建白云山生态停车场、滨河公园……短短几年,南河底村发生了巨变。

任凤祥舍己救人的事迹在黄河两岸传为美谈,影响越来越多的人。2013年6月,“任凤祥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志愿服务队也有个规矩:救人不图回报、接送病人是免费、打捞人不要钱。

2015年,从村支书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任凤祥成了一名“全职”公益人。

成立以来,“任凤祥志愿服务队”从最初8个人发展到现在41个人,不仅任凤祥的亲人陆续加入,还吸纳了“人民医护工作者”路生梅、“中国好人”曹治峰等志愿者,在榆林市等多地义务进行救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500余人次,捐款捐物超10万元。

这些年,任凤祥先后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任家畔村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用上了天然气,村民们吃着“生态饭”,享受着黄河安澜,日子越过越红火。

“哪里都不如这好!”任凤祥亲眼见证着黄河水一天天由浊变清,欣喜着曾经稀缺的“树”长满山坡。

50多年,生态环境变了,生活条件变了,但任凤祥“救人分文不取,接送病人免费”的承诺始终未变。

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岸,吃着“黄河饭”,与黄河“搏斗”,也深深眷恋着黄河。

“我要守到走不动那天为止。”任凤祥说他不是大英雄,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守河人”,千千万万黄河儿女的一分子。

来源:群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