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复活”数千件文物,他最大的心愿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传承手艺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小华 实习生 向思强
9月3日上午,长沙市开福区湖湘文化艺术品市场诚一堂。“70后”文物修复师杨露红正在他的工作室聚精会神修复一座来自新化梅山的木头人像。
杨露红是浙江东阳人,初中毕业后便踏入木雕行业,2001年来到长沙做文物修复工作,24年来,经他修复的文物有几千件。
“如今做文物修复的人越来越少了。修复文物最需要耐住性子、沉下心,要有多年的扎实功底才能有所成。”杨露红告诉记者。

用耐心“对话”历史
走进杨露红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摆满各式工具的工作台。为了看得更清晰,他还特意添置了一盏明亮的灯。
“这是打坯刀,打粗坯用;这是修光刀,刁刀和圆刀是用来刻画细节的。”杨露红介绍起这些陪伴他20多年的“老伙伴”。
“修复文物必须‘修旧如旧’,材料和颜色要尽量接近原物。”杨露红总结出文物修复的三个关键步骤:清洁、找料、修补。他说,第三步最为考验功力,不同物件有不同的修复方法,需要因物施技。
“最好的老师其实是古人。很多物件不止一件,我们可以参考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尽可能还原它本来的样貌。”杨露红表示。
一路摸索一路坚守
杨露红与木雕结缘,始于初中毕业后的选择。他没考上高中,便去学习雕刻技艺。
“当时学了一年左右,最开始是做床画板、古代嫁妆这类物件。”之后,他辗转红木家具厂做雕刻,又经朋友介绍前往广州,专门从事木雕佛像修复工作。2001年,他来到长沙。
“那时候听说长沙的文物修复行业刚刚起步,我就来了。”这一待,就是24年。他从青年做到中年,刻刀磨钝了,手起了茧子,但他修复的文物多了起来。

希望技艺得到传承
在杨露红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不少修复完成的木雕作品,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阴刻等工艺各具特色。
杨露红指着一件浅浮雕作品对记者说:“这种最浅只能刻进去1到2毫米,很考验技术,但表现力非常细腻。”
记者发现,这些木雕中还藏着许多民间故事,有“二十四孝”中的“乳姑不怠”,还有穆桂英和黎山老母的故事。杨露红修复的文物还有瓶中的荷花与桃花,静静地诉说着工艺之美。
“修复文物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需要静心、耐心,也需要热爱。我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接过这把刻刀,让老手艺不至于失传。”如今,杨露红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年轻人了解并传承这门手艺。他说,他会继续守在这里,守着这些古老的木头和故事,直到再也做不动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