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英雄志·厦门儿女丨80年前,侵略者在厦门低头投降
来源:台海网

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上签署的日本投降书(复印件)。

“永铭在心”厦门抗日死难者纪念碑。

鼓浪屿海滨旅社旧址。1945年9月28日,首次厦门受降仪式在此举行。

民主大厦。1945年10月4日,第二次厦门受降仪式在此(当时称柏原旅社)举行。

1938年5月厦门保卫战打响,厦门守军与日军激战。
台海网9月3日讯(导报记者 崔晓旭 曾宇姗/文 沈威/图)厦门市博物馆的展厅里,一份日本投降书(复制件)静静陈列。纸面褶皱里藏着时光的重量——1945年9月2日,日本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26天后,1945年9月28日,侵厦日军在鼓浪屿海滨旅社递上投降书,厦门七年多的沦陷岁月终于结束。
八十载光阴流转,五通灯塔公园的“永铭在心”纪念碑、鼓浪屿的涛声、博物馆的投降书,仍在诉说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铭记苦难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以先辈的坚守为炬,守护世代相传的和平曙光。
捷报传厦 七年苦盼终见曙光
1945年8月15日的厦门,暑气裹着海风漫在街巷里,可一道从无线电里传来的消息,比盛夏的烈日更让人热血沸腾——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声音像惊雷劈开乌云,瞬间穿透这座被日军铁蹄践踏七年的海滨之城。曾经,恐惧像潮水般淹没街头,如今,压抑许久的寂静被猛地撕开,欢呼从弄堂深处、从骑楼之下涌出来,顺着鹭江的浪涛,在山海之间久久回荡。
街头巷尾顿时成了欢腾的海洋。穿粗布短褂的汉子们跳上石阶,扯着嗓子喊:“日本鬼子投降了!我们胜利啦!”喊声撞在斑驳的墙面上,又弹向天空;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攥着母亲的手,跟着人群小跑,小脸上满是雀跃;头发花白的老人扶着墙,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嘴角不住地颤抖。有人搬来木凳踩着,伸手去扯建筑上的太阳旗,猩红的符号在众人的注视下坠落,被狠狠踩在脚下;有人从樟木箱底翻出珍藏多年的鞭炮,引信点燃的瞬间,噼啪声炸开,硝烟裹着喜悦的气息,飘满整条街。
街角的老榕树下,几位老者相拥而泣,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滑落。泪水里,藏着七年的忍饥挨饿,曾经连掺着沙子的糙米都难寻;藏着亲人离散的牵挂,有人的孩子在逃难时走失,再也没回来;藏着家园被毁的痛楚,曾经的青砖黛瓦,不少在炮火中变成断壁残垣。一位老人颤抖着抚摸墙上的弹痕,轻声对身旁的孩童说起那些黑暗的日子,话音里满是沉重,可说到“胜利了”三个字时,又添了几分底气。
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生前总提起那天的场景:他从鼓浪屿搭着小木船往厦门岛去,刚在轮渡码头上岸,就看见中山路原工商联(今黄则和花生汤店)前围满了人,大家扛着竹子、搬着木板,忙着搭建庆祝抗战胜利的台楼,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那笑容,是这七年里从未有过的明亮。
不过几日,厦门岛与鼓浪屿处处都换上了庆祝的模样。中山路今新华书店门前、大同路大元路口、开元路磁安路口,一座座竹制台楼拔地而起,与马路同宽,足足有两层高。台楼的正反两面,用鲜红的油漆写着“欢呼胜利,庆祝胜利!”字体遒劲有力,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台楼中间的空隙里,工人们装上灯泡,一圈又一圈,像串起了无数颗星星。每当夜幕降临,灯泡齐齐点亮,柔和的光线透过竹子的缝隙洒下来,落在过往市民的脸上,也落在石板路上,把胜利的喜悦,映得满街都是。
欢呼渐渐平息,可人们的心里,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期盼,大家都等着一场正式的受降仪式。这不仅仅是一个仪式,更是对七年苦难的告慰,是对无数牺牲者的缅怀,是对民族尊严最坚定的捍卫。
受降波折 多方角力中的正义坚守
胜利的消息传来,厦门接受日军投降的事宜随即提上议事日程,但这场关乎民族尊严的仪式,却因多方因素陷入波折,迟迟未能举行。
时任福建省保安处处长的严泽元,被指定为厦门主受降官。考虑到石码与厦门隔海相望,是漳厦交通咽喉,严泽元将首次洽降地点定在石码商会会所,要求日方请降代表于1945年8月28日前往洽谈。可首次洽降,便因日方代表级别问题不欢而散。
据当年参与受降的厦门水警第二大队副大队长李度青生前回忆,当天严泽元身着全套戎装,在会所内等候。日方派出的却是海军少佐驹林力与厦门总领事永岩弥生,既无足够高的军阶,也未携带身份证明。严泽元当即严令他们返回,要求日方派更高级别的代表前来洽降。
那天的石码商会会所,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地上,却照不散空气中的凝重。所有人都明白,这不是简单的“级别之争”,是对抗战牺牲者的交代,是民族尊严的底线。
次日,驻厦日军最高司令部指挥官原田清一不敢再怠慢,派遣海军大佐松本赶赴石码。下午3时30分,中方当场宣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福建省政府给原田清一的两份备忘录。松本接过备忘录签字时,双手不停发抖,面色惨白,往日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那份颤抖的签名,成了日军嚣张气焰崩塌的最好证明。
本以为洽降顺利,中方便能立即接管厦门,可当严泽元派人赴厦与日方协商接管事宜时,原田清一却以“厦门是海岛,应由海军接收,严泽元是陆军长官”为由拒绝配合。更复杂的是,国民党内部多方势力对厦门接管权虎视眈眈,各路人马明争暗斗、相互掣肘,接管人选迟迟无法确定,受降仪式的时间一再拖延。严泽元急得上火,却始终没松口,一次次与各方交涉。
直到9月下旬,僵局终于打破。经多方协调,厦门受降改由海军主持,海军少将李世甲负责厦门受降事宜,厦门要港司令刘德浦少将协助。同时明确,海军接收范围仅限原厦门要港司令部、厦门要塞、海军机场、厦门造船所、海军医院和海军电台等机构,金融、海关、税务、司法、邮电等地方行政单位,则由省政府派员接收,最终确定仍由严泽元负责。
厦门人民等了四十余天,从初秋等到仲秋,海边的礁石被潮水洗刷了一遍又一遍,可那份对正义的期盼从未淡去。当受降仪式最终确定的消息传来时,街巷里又响起了欢呼,这次的欢呼里,多了份历经波折后的厚重。这场受降波折,不是历史的“小插曲”,而是一群人用坚守告诉世人: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民族尊严,容不得半分退让。
两次受降 鹭岛重光的激动时刻
1945年9月24日,刘德浦少将带领随员从上海乘专机飞抵厦门,随后转往漳州与李世甲会面。两人迅速敲定受降细节,李世甲令刘德浦以接收指挥所名义,向原田清一发布训令,要求其立即编写投降官兵花名册及舰艇、军械、弹药、物资等清单,并确定于9月28日在鼓浪屿海滨旅社旧址(现鹿礁路2号)举行首次受降仪式。
选择海滨旅社作为受降地点,背后藏着深思熟虑的考量。这座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两层半建筑,东临鹭江,满潮时海水漫过堤岸,小艇可直抵东门,既便于人员往来,也具备天然的保卫条件。如今,海滨旅社旧址已变身为酒店。
9月28日当天,阳光洒在鹭江水面,却丝毫未减现场的肃穆氛围。李世甲、刘德浦身着军装,神情肃穆地坐在受降席上。原田清一带着日方代表,低头走进大厅,双手递上投降书。这一刻,鹭江的海浪仿佛静止,七年的苦难、抗争与期盼,都凝聚在这一庄重的瞬间。自1938年5月10日日军从五通码头登陆,厦门历经2699个日夜的煎熬,终于在这一天迎来彻底的解放。
首次受降结束五天后,1945年10月3日,厦门迎来了第二次受降。当天中午11时许,厦门港海面驶来三艘汽船,船上载着厦门受降主官严泽元、刚上任的厦门市市长黄天爵及相关人员,他们从漳州石码出发,专程前来完成厦门接收的关键环节。此时的码头早已人山人海,无数百姓自发聚集在此,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压抑已久的喜悦,大家挥舞着手臂,期待着亲人的到来。看到这一幕,严泽元传令汽船先在海面环行三圈,以告慰沦陷七年零三个月的受难同胞,岸上的欢呼声愈发震天动地。随后,汽船停靠第五码头,原田清一、永岩弥生等日方人员恭立码头,曲身致敬,曾经的侵略者,终于在人民面前低下了头颅。
10月4日上午10时,第二次受降仪式在柏原旅社(现民主大厦)举行。仪式结束后,厦门市政府及所属机关职员、队警百余人,前往接收伪市政府与伪警察局。至此,厦门的接收与接管工作宣告就绪,这座城市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市民们举着“庆祝抗战胜利”的标语,从柏原旅社出发,沿着中山路游行,沿途不断有人加入,队伍越走越长,欢呼声、口号声回荡在城市上空。有人抬头望着蓝天,感叹道:“今天,厦门的天好像特别蓝。”
历史回响 铭记苦难守护和平
如今,八十余年过去,厦门已从战火中的城市蜕变为现代化的海滨花园城市,但那段历史从未被遗忘。
在厦门岛东南隅的五通灯塔公园,“永铭在心”纪念碑矗立,碑体上的文字似凝固的血泪,诉说着1938年5月10日日军登陆的苦难,也铭记着1945年受降的荣光。从五通码头的硝烟到鼓浪屿的受降时刻,厦门的七年抗战史,是侵略者的罪恶史,更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奋斗史。
1938年5月13日,厦门全岛沦陷,日军开始了残暴的殖民统治,但厦门人民并未屈服。日军登陆后,许多市民纷纷逃难,鼓浪屿成为了难民的“避风港”。爱国人士们积极行动起来,时任毓德女子中学校长的邵庆元等人组织“鼓浪屿各界联合救济会”,中外人士又联合成立“鼓浪屿国际救济会”,设立难民收容所,南洋华侨也纷纷捐款捐物,为难民提供帮助。
同时,厦门人民的反抗从未停止。1938年7月,“厦门青年复土血魂团”在鼓浪屿秘密成立,他们来自社会底层,却有着坚定的抗日决心。他们散发传单、张贴标语、袭击日寇哨兵,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还有厦门通俗教育社等组织,也加入到抗战队伍中,他们组建担架队,抢救伤员。中共厦门党组织更是引领了全民抗战图景。福建永定籍归侨陈康容烈士的遗诗,见证了女性革命者的不屈;林环岛烈士带领“厦儿团”辗转万里募捐,展现了爱国情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海浪拍打着鹭江两岸,仿佛在不断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厦门市博物馆里的那份投降书复制件,五通的纪念碑,鼓浪屿的海浪声,都在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过往。厦门人民将那段历史融入血脉,化作城市永恒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守护和平、追求幸福而不懈努力。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