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职业安全“防护网”
平台经济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群体如雨后春笋。外卖骑手穿梭于大街小巷,网约车司机驰骋在城市各个角落,他们以灵活的就业形式,为自身谋得生活出路,为他人提供方便服务,为社会运转注入活力。同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也引发全社会关注。2024年1至11月,全国法院审结一审涉新就业形态民事案件约8万件,其中包括“新业态劳动者被个体户案”“连环外包案”等热度较高的案件,涉及社会保险纠纷、保险合同纠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多个方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消息,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自7月1日起,在原有试点的7个省份、7家平台企业基础上,新增10个省份和滴滴出行、顺丰同城等平台企业。
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由人社部门指导开展,是针对新就业形态人员推出的一种“新型工伤保险”,自2022年7月实施。该保障不以存在劳动关系为前提,不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而是由相关平台出资、按单缴费、每单必保、每人必保,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工作意外风险保障。聚焦新就业形态群体“急难愁盼”,创新保障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试点3年,成效如何?截至2025年6月,7个试点省份累计参保人数1234.57万人。有外卖骑手在送餐途中意外摔伤,平台协助提交职业伤害保障理赔申请,骑手没多久就拿到报销的2000余元医疗费。除了推出“小伤快认、快支付”,相关地区和部门还简化流程、整合业务,将职业伤害确认、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核定支付合并为一次申请,方便当事人获得及时救治和补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后顾之忧减少,体现了社会保障的兜底性和共济性。
此举也积极支撑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对平台企业而言,为从业者缴纳职业伤害保障费用,固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从长远来看,能够有效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减少因从业者职业伤害引发的纠纷和损失,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提升平台企业形象,有利于平台经济更规范运行。
此次“扩围”,将填补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保障缺失”。据悉,2026年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将扩大到全国所有省份;2027年探索将其他行业的平台企业纳入试点范围。这对进一步织密织牢“保障网”提出更高要求。
要让好政策取得更好效果,还需多方发力。要结合试点经验,持续完善标准,制定更科学的参保缴费、待遇支付细则;要加强基金管理和运行监测,确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要不断优化流程,让“一站式办理”更高效便捷;要敦促平台加强职业伤害预防,通过培训增强从业者安全观念,运用技术手段合理派单、规划路线等,降低职业伤害风险。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期待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助力每一位奋斗者平安逐梦。(蒋萌)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