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林龙安:AI+跨境电商提升产业韧性
5月19日,出席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的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会长林龙安接受南都记者采访,就大湾区外贸发展、AI与跨境电商融合及国际贸易争端应对等议题解读大湾区外贸现状与未来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会长林龙安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据最新数据,今年前4个月大湾区内地进出口总额达2.85万亿元,同比增长5.4%,在关税战背景下展现出强劲韧性。林龙安指出,这一成绩得益于大湾区科创实力的提升、工业体系的完备以及产业功能的拓展。他强调,大湾区企业作为中国外贸的 “风向标”,其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产品门类的齐全性,成为抵御外部冲击的核心优势。
提到下半年大湾区外贸走势,林龙安持“谨慎乐观”态度。他分析称,中美贸易关税谈判的90天窗口期内,大湾区企业正全力保障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这或将推动出口量阶段性增长。尽管90天后政策不确定性可能上升,但全球贸易体系的供需关系依然稳固,加之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与完善供应链支撑,企业有能力开拓新市场空间。
针对“AI+跨境电商”的发展路径,林龙安表示,人工智能与跨境电商的深度融合将显著提升产业韧性。AI技术可通过精准营销实现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捕捉,结合智能报关、智慧物流和数字共享平台,全面优化运营效率、降低成本。他透露,此前在两会期间提出的相关提案已获多方关注,未来将通过商会资源推动跨境电商企业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助力大湾区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面对复杂的国际贸易趋势,林龙安认为,在区域合作层面,可依托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的优势,加强粤港澳三地在数字共享、金融对接等领域的联动;在跨境金融领域,建议在坚持现有国际结算机制的同时,探索“易货贸易平台”等多元化模式。“易货模式作为货币结算的补充,可有效降低汇率波动和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尤其适用于与有特定需求的国家开展贸易合作。”林龙安解释道。
在采访中,林龙安还提到当前外贸企业,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与实体出口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他认为,金融机构需主动作为,一方面着力完善中小进出口企业的供应链体系,通过优化金融服务流程、创新融资产品,为企业提供更贴合需求的资金支持,助力其提升供应链稳定性与竞争力;另一方面,在中美关税协定90天宽松期内,针对工业生产领域可能出现的资金紧张状况,金融体系应加大对中小企业生产端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扩大生产、完善工业体系注入强心剂,切实将金融“活水”引向外贸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谈及供应链与产业链调整,林龙安表示,尽管国际政策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存在。他建议,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应加速拓展新兴市场。重点深耕非洲、中东、南美等地区市场,通过多元化市场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度,构建更具韧性的外贸发展格局。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孔令旖 谢小清
摄影:谢小清